胡建华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
作者简介:胡建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17年“双一流建设”项目正式实施以来,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不仅成为承担“双一流建设”项目高校的重要任务,而且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人们对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内涵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即一流专业、一流本科教育也是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必要内容。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召开了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2018年9月17日,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总体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四个回归’全面落实,初步形成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批立德树人标杆学校,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点,引领带动高校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全面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育人能力显著增强;协同育人机制更加健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高等学校质量督导评估制度更加完善,大学质量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教育部在《意见》中还提出了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具体内容、方法、措施等。如此,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又一重要任务。人们议论的焦点将从要不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转向什么是一流本科教育、如何建设一流本科教育。
大学实施本科教育始自中世纪大学。在中世纪大学产生以后的几百年时间里,本科教育是大学的唯一。19世纪下半叶研究生教育制度在美国大学正式确立之后,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共同成为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自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本科教育的地位、问题以及如何实施本科教育一直是大学教育实践探讨的基本课题。例如,在现代高等教育最为发达的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上,20世纪30年代,赫钦斯担任芝加哥大学校长期间,实施本科教育改革,推出“名著教育计划”,要求本科生在校期间读百本名著,以培养人的学识、智慧与道德。1945年,对“二战”之后美国本科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问世,“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使得通识教育从几所高校的尝试变成全国性的运动,使人文教育再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走向制度化的象征,也使美国本科教育得到了完善与发展”。
在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本科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心所在,形成了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有计划培养人才的本科教育体制。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大学职能的发展与丰富、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本科教育已不是大学教育的唯一,本科教育的重心地位也开始发生动摇。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框架内,将一流本科教育纳入其中实属必然。那么,一流本科教育应该如何去建设,换句话说,本科教育如何才能成为一流呢?
毫无疑问,建设一流的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一般来说,任何教育都是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只不过有些理念是显在的,易于辨识;有些理念是潜在的,需要挖掘。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指导教育的理念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合适的,有些甚至是落后的。而要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起指导作用的理念必须是先进的,唯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引导本科教育走向一流。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教育发展的趋势,引领教育改革的走向。历史上,可以看到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本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从而使大学走向辉煌(一流)的事例。
众所周知,19世纪初的德国大学改革对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开启了德国大学近代化的进程,形塑了独特的德国大学模式,使19世纪的德国大学居于世界大学的领先地位,成为其他国家大学改革与发展的标杆。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其实是有关大学教育的,也可以说是有关大学本科教育的(因为那时的大学教育还仅有本科一个层次)。针对17、18世纪欧洲大学普遍存在的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呆板的现象,即“旧有的知识并没有增加,而只是被一再重复,变得越来越泛,越来越滥”,德国大学教育改革将研究引入教学,通过研究进行教学,广泛采用研讨(seminar)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加教授的研究活动”,“习得教授的思想、教养”。这样的改革为德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生机与变化,不仅提升了大学的水平,而且大学为德国科学、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创新人才,同时也吸引了来自欧洲、美国为数众多的留学生。19世纪初德国大学教育改革的发生除了受当时的社会背景影响之外,一批思想家所提出的新的大学教育理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世纪初期“出现了为数众多的要求大学改革的论文,这些论文对大学的改革以及新大学的设立产生了强有力的影响。其中,施莱尔马赫、费希特、谢林、洪堡的大学构想成为19世纪初期以后大学改革的基础”。谢林认为:“就学问与艺术而言,某种特殊(专门)的知识只有放在普遍的、绝对的知识之中才具有价值。但现实的许多事例表明,人们往往埋头于专门的事项,忘却了一般教养的普遍事项;只想努力成为优秀的法律学者、医生,忘却了更为重要的学者的使命和通过学问提升的精神使命。因此加强研究普遍的学问才能有效克服这种教养的片面性。大学在给予学生各专门教养的知识之前,必须首先引导学生认识有机的学问整体。”“大学教学具有发生意义上的特殊使命。教师不能像著作者那样只提供研究所达到的结果,而应至少在学问的高级层次展现达到结果的方法。这就是活的教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洪堡指出:“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作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大学教师已经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教师,学生也不是被动的学习者。学生自主地从事研究活动,教师则对学生的研究给予指导、帮助。因此,对当今大学教授的要求是,能够把握学问的统一性,具有创造力。”正是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了19世纪的德国大学教育改革,将德国大学教育带到了那一时期世界大学教育的前列。
当下,在我国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更新教育理念考验着人们的智慧。现代大学本科教育与19世纪的本科教育相比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无论是教育者、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今非昔比。现今我国的本科教育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压力与挑战。譬如,规模压力,数以千万的本科生,上万人规模的本科大学;定位压力,处在研究生教育与专科教育之间的本科教育,如何保持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张力;师资压力,承担多项任务的大学教师如何在各项任务之间平衡精力与时间;质量挑战,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时代的本科教育质量如何保障;课堂挑战,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改变了课堂的空间与生态;如此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是很难完成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这一重要任务的。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所需要的先进教育理念应该明确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一流本科教育的指导思想、一流本科教育的主要内涵与一流本科教育的实施路径。
全文约31000字,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年第4期。本公众号将陆续刊出该组笔会全文。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首先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胡建华
一流本科教育的四重内涵…王洪才
本科教育模式的共性要素思考…马陆亭
“以本为本”的三重含义…刘振天
从学生课程学习经历看本科教学质量…陆根书
一流本科教育应高度重视学业考核制度建设…郑若玲
推进教育评价变革,振兴一流本科教育…余小波
一流研究型大学如何建设一流本科…余秀兰
当本科遇见“一流”…董云川
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在于师生关系…黄启兵
苏州大学学报|中国第一本大学学报
微信ID:sdxb1906
长按二维码关注